化工新材料包括特种工程塑料及复合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有机氟硅材料、特种纤维、微电子化工材料、纳米化工材料、特种橡胶、聚氨酯、高性能聚烯烃材料、特种涂料、特种胶黏剂、特种助剂等十多个大类品种,是当前全球化工产业中最具活力、发展最为迅速的高科技领域之一,对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精尖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化工新材料当前受到了国内各级政府部门、资本市场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在长期的调研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人对化工新材料的认识依然存在很大偏差,“别人都说好,所以它必然好”,基于此的一窝蜂与随大流,很可能造成初衷和目标正确、但方法和路子不够科学的问题,为后期的产业规划发展带来了风险与隐患。
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建设发展,毫无疑问还是应该在基于对产业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遵循理性、严谨、科学的原则,而不是仅凭激情、随性和感觉。我们系统研究梳理后认为,化工新材料同其他很多高技术产业一样,有着突出的“四重效应”特征。只有深刻理解了化工新材料所具有的这“四重效应”,才能全面并准确地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并继而按规律落实好化工新材料产业的规划建设工作。
第一重:金字塔效应
金字塔是分层次的,越靠近基座越宽广,越往高处越狭小;越靠近基座越稳当安全,越往高处越逼仄危险;从基座往高点攀升的过程,阻力和难度越来越大,行百里者半九十。金字塔效应,寓意着夯实基础厚积薄发,或者高处不胜寒。
如果把整个化工产业比喻为一座金字塔的话,毫无疑问,基础化工产业是塔基,而化工新材料就属于金字塔尖。有统计指出,中国近代化工产业从传统的“三酸两碱”起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演变,时至今日,传统化工产业的体量依然占整个化工产业的约70%,实现利润总额更是占到约80%,是化工产业的主力和基石。而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在整个化工行业的占比较小,且种类纷繁、单个品种规模和容量有限、技术门槛很高,但其对于化工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成败攸关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属于布局与着眼未来的战略性产业。
因此,尽管呆在金字塔的基底宽敞、平稳、安逸,攀爬向金字塔尖则意味着空间狭小、危险重重、艰难困苦,高处不胜寒,但中国要继续前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的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要跻身世界一流、某些领域甚至要占据全球制高点,都要求我们逆重力、逆惯性和逆惰性而行,奋力向金字塔尖攀登跃升。
第二重:金丝雀效应
金丝雀很美妙,人人都喜爱,但它也很脆弱。17世纪的时候,英国矿井工人就发现,金丝雀对瓦斯这种气体十分敏感。空气中哪怕有很微量的瓦斯,虽然人类毫无察觉,但金丝雀却早已毒发身亡,因此常被用来做矿井瓦斯气的预警预报。故金丝雀效应在此被引申为看起来很美好但易逝易碎的事物,意指化工新材料产业规划发展所必然面临的高风险性和高不确定性。
钻石恒久远,但钻石加工技术却沧海桑田,进入科技文明和信息时代以后,技术含量越高的领域也更容易风云突变——作为时代的印记和当时高科技的典型代表,胶片相机被后起之秀数码相机的替代,前后也就十年光景;PC和电视机等家用电器被智能手机替代的迅猛之势,同样让人惊愕。在信息技术领域有一个著名的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换言之,处理器的性能每隔两年翻一倍,实现新陈代谢。随着科技革新发展的加速,稍有差池与失误,“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个招呼都不会打”。
从化工新材料产业来看,同样很明显地彰显了这一点。化工新材料是一个远未成熟定型的体系,同一种化工新材料的生产,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技术方案和工艺路线,竞争和此消彼长非常激烈,有时甚至是瞬息万变。一种新产品要胜出,除了要遵从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和性价比、质量、成本等常规经济因素,还要考虑其他技术路线甚至跨界破局者带来的颠覆风险,实在是一项在高度不确定性中力求最大确定性的冒险工作。现在有一句在商界很流行的话:“很多生意都不是被同行干掉的,而是被跨界干掉的”。举一个例子,作为生产塑料的主要原料聚烯烃(聚乙烯、聚丙烯等),当前国内石油制烯烃和煤制烯烃两种路线间竞争白热化,大家彼此盯着追赶超越,但可能甚少有人抬头看看外边的天——有朝一日传统化石塑料将被生物可降解塑料“革了命”。
总之,技术更新迭代的加速,互联网和物联网思维下的跨界颠覆,都置化工新材料产业于高度的不确定风险之中。化工新材料要有金丝雀之美丽而无金丝雀之脆弱,唯有走得快一点、再快一点,始终领趋势和变革之先。
第三重:火箭效应
庞大而笨重的火箭,在发射过程中,随着高度的攀升,会依次实施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级间分离、整流罩分离和船箭分离等,确保发射使命的达成。攀升得越高,越要舍得抛掉重量和包袱,轻装再上阵,这就是此处火箭效应的寓意。传统化工产业的发展,历来讲求重兵团阵地作战,重资产、拼投资、上规模的发展模式,久而久之已被业界奉为圭臬、形成执念。但这一套适用于传统化工、基础化工产业发展的模式,国内外诸多实践证明并不适合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中国芯”的发展历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国家
对芯片历来十分重视,投入了巨额资金搞研制,但为什么之前数十年的努力成效却不那么显著呢?就在于主要是照搬和沿用“两弹一星”发展的老路子,传统的思维、传统的体制、传统的模式,对芯片这颗现代科技文明的明珠,是不可承受之重。
近年来,痛定思痛,根据芯片兼具国家战略意义与一般商品属性的双重特证,国内对“中国芯”的自主研制攻关采取了跟过去截然不同的模式,即以国家大基金为引导,全产业共同开放参与,市场化运作,实现以应用带动研发的全链条联动。另外,针对芯片研制的关键因素还是人才、尤其是全球领军人才的这一特点,国内在灵活广纳天下英才为我所用方面也探索了很多创新的思路与模式。思路一变天地宽,“中国芯”的历史使命一定会完成,美国围剿等外压不会阻止只会加速这一进程。
电子化学品等新材料是“中国芯”研制攻关的重要环节,同样应从火箭效应中得到警示和启发,摒弃重兵团阵地战的惯性思维,灵活探索新时期产业运动战的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更多地强调市场和人才的力量,则逆境突围有望。
第四重:众星拱月效应
众星拱月,月亮是主角、众星是配角。但这仅是表象,是缘于我们观察距离和角度的一种错觉。实际的情况是,相对于每一颗恒星,月球犹如微尘一粒;何况众星拱月的奇观之所以璀璨夺目,是因为有星月交辉的整体效果,而不能将其独归功于月亮这个主角。这就是众星拱月效应,在此处意指化工新材料既是化工科技文明的精华与集成,也是开放的化工产业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化工新材料看似是风光的主角,实则庞大的基础化工产业才是幕后的英雄,是支撑整个产业的主梁与根基。这一点类似于海面漂浮的冰山,冰山露一角,露出的一角是表象,潜藏在水下的巨大山体才是实质。
对于化工新材料产业,没有深刻理解的人都习惯于就事论事地来看,而不是从整个化工产业系统地来看,很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认识误区。事实上,就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从基础阶段能不能跨越中间阶段直接过渡到高级阶段极少被实践证实,高级阶段的到来,往往都是一个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过程。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化工新材料等高精尖产业的突破发展,必须以基础化工产业的做强做精做细为前提。基础化工产业做扎实了,向更高阶段的晋级跨越往往就是水到渠成;基础化工产业不强不实,强行向化工新材料跨越也无异于拔苗助长。
再次以电子化学品为例,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电子化学品产业看起来确实很美好、很高大上,但如果没有高纯的硫酸、盐酸、硝酸、磷酸、氢氟酸及各种试剂等生产技术的基础工作为强有力支撑,基础产业不足够强 大,高端电子化学品的闯关是不可能走通的,这已经为诸多的实践所明证。自主发展好中国的电子化学品产业,必须以高度重视基础化工产业为前提,必须以注重基础教育、基础研究、创新人才、体制机制等基础工作为肇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