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4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举行,标志着全国两会正式开幕。
目前已有17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氢能产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其中从国家层面制定出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成为众多代表、委员的共同心愿;此外,液氢储运技术、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等热门话题也有代表提出相应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国家尽快制定出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
张天任建议,国家尽快制订出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完善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拓宽氢燃料电池示范应用的领域、行业和区域,提高工业副产氢利用率,多渠道拓宽氢源,以更大的力度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解决“卡脖子”难题,推动产业转化。
除此之外,张天任还建议,细化产业政策,出台更强有力的扶持措施,鼓励氢燃料电池在更多类型的交通工具上开展示范应用;在京津冀、上海、广东等5个示范省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示范城市群;鼓励煤化工、石油化工、冶金等高碳排放行业的“加氢脱碳”;因地制宜多渠道拓宽氢能来源;鼓励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实现产业链安全可控;逐步建立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茂名石化执行董事尹兆林:加快完善氢能源产用支持政策
尹兆林认为,氢能具有能量密度高、零碳排放、通过氢燃料电池转换效率可达60%至80%等优势。随着氢燃料电池、氢内燃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氢能将成为交通领域低碳化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在大型公交、重卡、轮船等高耗能、高排放交通运输工具绿色能源替代方面,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石化钢铁行业副产氢气总量大、纯度高,可以制备适用于氢燃料电池、氢内燃机所需的高纯氢。
尹兆林说,目前氢能汽车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保有量偏低,氢能生产和使用成本较高,不利于氢能的规模化发展。
他建议国家加快完善氢能源产用支持政策,包括加大绿氢装置及加氢站建设补贴、氢能售价补贴、氢能汽车购置补贴力度,实行氢能生产和储输设备免税政策,促进氢燃料技术和氢能源利用等高新技术研发平台加快建设,推动交通运输领域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集团副总经济师吕亮功:建议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
他建议,我国可以重点围绕氢能交通应用领域制定规划,引导石油石化、物流、钢铁、邮政、电商配送等行业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形成多样化的氢能交通应用场景。
吕亮功建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氢能交通产业链产学研联合攻关,探索并推动加氢站用设备、氢气储运技术、绿氢制取技术的突破和提升,尽快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他还建议加强示范区域协同合作,在京津冀(含雄安)、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山东“济青高速走廊、”河南“郑汴洛濮”高速、成渝高速等区域,以高速公路网络为纽带,建设跨省、跨市的加氢走廊,加强区域协同合作以及加氢站的互联互通,推动加氢站和车辆推广形成重点区域“点—线—网”的全面覆盖。
全国人大代表孙建博:从国家层面尽快出台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
孙建博表示,建议国家能源局等有关国家部委牵头,联合科研院所和相关大型企业,开展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尽快制定出台中国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明确发展的时间点和路线图,指引行业健康良性有序发展。
此外,孙建博还提出,国家能源局可注重战略引导,鼓励先行先试,强化示范应用,助推氢能产业加速发展壮大,可将山东淄博、济南、潍坊等连片地区确定为氢能产业发展重点区域,支持淄博市创建全国氢能开发利用标杆城市。
全国政协委员黄跃金:加强氢能产业规划
“与氢能先发国家相比,我国仍需加强产业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黄跃金建议,加快制定氢能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氢能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地位、发展领域,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举措;发挥氢能产业链科技攻关和示范作用,关注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同时成立国家层面的氢能研究部门,确保部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上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在国际市场应用份额,制定国际标准规则,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我国氢能产业国际化发展。加速同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清洁能源的协同发展,系统规划我国氢能产业布局。
全国政协委员秦海涛:加大对氢能开发利用的政策与资金扶持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常委、吉林省委会主委、长春市政协副主席秦海涛建议,要加大对氢能开发利用的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制定氢能开发利用“十四五”规划,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定位,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产业发展需求与新能源制氢产业供给,支持打造吉林西部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和燃料电池、关键材料、装备部件等支撑链。加大对氢能开发利用重点项目的指导,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降低创新技术研发风险。探索“输氢”改为“输电”,将新能源通过“绿电”“走廊”输到中心城市,在中心城市制氢并就地利用,降低输氢成本和运输风险。
全国人大代表、宝泰隆董事长焦云:实施差别化鼓励性政策,助推东北地区氢能构建
焦云建议,考虑到东北地区氢能产业现状,应当充分发挥当地氢源和氢能源汽车应用两大地域优势,通过加快氢能源汽车的推广、氢能中和二氧化碳、配合加氢站建设带动上游制氢、储氢、加氢环节产业链逐步构建,进而集聚相关产业链资源,推动东北地区氢能生态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进而促进地区产业清洁、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李春奎:建议将成渝纳入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
李春奎表示,成渝地区既是西部地区最大的工业重镇、技术产业的主要聚集地,也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地区,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尤显迫切。因此,李春奎准备在今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关于将成渝两地纳入下一批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等建议,以推动完善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布局,增强整体发展能级。
全国人大代表赵萍:建议将成渝城市群纳入国家第二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名单
“代表任期将到,这将是我最后一次参加全国人代会。我将提交关于将成渝城市群纳入国家第二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名单的建议,也是为德阳加快打造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鼓与呼!”全国人大代表、东方电器风电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赵萍,虽然已退休,但仍被单位返聘,发挥着余热。
“我之所以提出将成渝城市群纳入国家第二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名单的建议,是因为成渝城市群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希望能够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赵萍说,2020年9月,由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批准了第一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包括京津冀城市群、上海城市群、广东城市群。根据通知,示范期间将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入围示范的城市群按照其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奖励,示范期暂定为4年。如果确定为示范城市,能够借助国家的支持助推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助推德阳加快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全国人大代表丁光宏:建议上海加紧布局海洋制氢新赛道
丁光宏表示,海洋制氢已成为各国竞相布局的“新赛道”,一方面,制成的氢气可运至陆地,助力沿岸工业发展;另一方面,海上制氢场也能变身“移动加氢站”。以氢气为动力源的远洋货轮,途径时能就地加氢,不必再折返沿海港口。
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科董事长郑月明:大力发展风、光、储、氢等新能源产业
郑月明表示: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大力发展风、光、储、氢等新能源产业,从而带动新能源材料需求的增长。全国人大代表、江汽集团高级工程师周福庚:鼓励纯电动、氢燃料等产品的规模化推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建设液态阳光可再生能源制氢、二氧化碳绿氢制甲醇项目
李灿指出,甲醇可代替汽油成为优良的绿色燃料,同时甲醇也是性能优异的储氢材料,可作为氢能的载体,缓减氢能的制储运的安全和成本问题,更重要的是甲醇是重要的化学中间体,可广泛应用在化学、材料等基础工业中,实现工业绿色制造。而液态阳光甲醇生产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分解水制绿氢,然后利用绿氢转化二氧化碳为甲醇,该技术在我国已经成功实现千吨级规模工业化示范工程,具有全部知识产权,且工业化技术全部国产化。
建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参加,开通液态阳光甲醇产业建设绿色通道。通过国家绿色金融框架激励机制,绿色金融和财税配套政策,对符合要求获得绿色甲醇燃料制备名单的企业,优先给予可再生能源资源,开通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审批绿色通道,鼓励和支持企业利用自有资金和社会资金,建设液态阳光可再生能源制氢、二氧化碳绿氢制甲醇项目。
全国人大代表、江汽集团高级工程师周福庚:鼓励纯电动、氢燃料等产品的规模化推广
周福庚提出:优化新能源货车用车优惠政策。降低车辆购置成本,延续给予轻型燃油货车置换纯电货车补贴的鼓励政策,并适当扩大实施范围,鼓励纯电动、氢燃料等产品的规模化推广。
全国人大代表刘汉如:鼓励发展零碳排放氢气内燃机
氢气内燃机通过改装传统内燃机,使其燃烧氢气,不产生二氧化碳排放,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法规的快速可靠的技术方案,因此刘汉如建议:
一、氢气内燃机与氢燃料电池支持政策相同,并纳入氢能发展战略。
氢能利用方式上主要有燃料电池、氢内燃机两种技术路线,实现的基本功能均为输入氢能、输出动力,从国家政策层面来说,给予氢内燃机与燃料电池相同的支持,比如积分政策相同;鼓励企业、研究机构投入氢内燃机开发,共同推动氢气内燃机完全自主化,氢气内燃机是氢燃料电池非常好的补充,弥补了燃料电池一些不适用的应用场景,氢气内燃机具有低成本、零碳排放、燃料效率高及燃料适应性等特点。
二、设立氢气内燃机专项,促进氢气内燃机关键共性技术水平提升。
加快氢气内燃机平台研发,推进动力性、经济性与排放控制等核心共性技术提升,开发喷嘴、控制系统、专用后处理器等关键零部件和系统,构建完善的氢内燃机配套体系,建议设立氢气内燃机专项,对氢气内燃机车辆的研发、示范应用和推广给予财政和政策支持。
三、建立若干示范工程,构建氢气内燃机及车辆的标准法规体系。
国内汽车及内燃机企业已开始着手性能样机开发,很快就进入到样车开发阶段,引导企业和学校及科研院所承担示范工程项目,在示范运行中摸索氢气内燃机及车辆的使用数据,纳入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平台,为标准法规体系建立奠定技术基础,也为后续工程化、产品化开发奠定技术基础,为早日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所长汪鹏飞:发展液氢储运技术及关键装备
“氢能作为一种来源广泛、清洁低碳、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新型能源,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跨季节储运输的最佳方案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所长汪鹏飞表示,能源革命必须实现“双碳”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再生能源就可以高枕无忧。
“可再生能源具有间隙性、随机性和波动性,导致电源侧与负荷侧不匹配、本地消纳能力不足等问题。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增加,弃电问题将更加严重。”为此,汪鹏飞委员建议建立“源网荷储”一体化能源供给和消费体系,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汪鹏飞委员在调研中发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液氢储运技术和装备仍存在较大差距,大规模、低成本的液氢储运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这是‘卡脖子’的技术瓶颈。”为此,汪鹏飞委员表示,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工作:一是开展高效大型氢液化系统核心关键装备技术,突破安全大规模氢液化关键技术;二是发展液氢储运技术和关键装备,实现氢能长距离、大规模经济运输储存;三是整合大规模氢制备、液化、运输等产业技术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氢能综合利用产业链,助力实现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玉柴机器内燃机工种技能大师、新品试制工段工段长许燕妮:关注氢能的应用
“虽然中国锂电产业链的生产能力在世界上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但与核心材料相关的两种小金属储量仅占世界的9%和1%左右,产业链的安全性不可控。”为此,她建议以锂电池为主的动力电池不能满足资源独立的自主要求,需要从能源安全的角度发展氢能产业。
就在去年年底,中国第一台商用车燃氢发动机正式发布,标志着大规模、低成本氢利用的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燃氢发动机不仅具有氢能利用高效率,而且解决了里程焦虑、污染转移等问题。燃氢发动机是内燃机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路径。”许燕妮代表示,尽快出台和完善氢内燃机政策法规,加强氢能基础设施建设。一旦技术成熟,基础设施完善,燃氢发动机的应用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氢能产业发展需下好全国一盘棋
如何推动氢能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在周洪宇看来,当务之急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氢能产业发展路线和规划。对此,他建议按照全国一盘棋的原则统筹规划设计。
周洪宇指出,在氢能产业发展初期,应立足我国资源禀赋和制度环境,完善政策体系,明确牵头部门,明晰产业链各环节的归口管理部门、制度,明确制氢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审批政策及流程,理顺管理体制。
“氢能产业发展亟须建立协调统一的市场机制,规范氢能产业基础标准。强化多能互补,比如,氢能作为能量储存介质参与电力市场。”周洪宇说。此外,周洪宇建议加强设备技术、检测和安全标准建设。
在周洪宇看来,推动形成区域间氢能产业供需衔接、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需要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建设。各地应结合产业基础确定发展战略,特别是要注意下游产业应用场景,减少同质化竞争。
下一篇:日本计划通过深海洋流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