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能源咨询公司Rystad最新研究显示,全球油气行业减排目标实现情况各异。该机构对120家主要油气公司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企业的上游业务2024年共排放超过6.3亿吨温室气体,约占行业总排放量的58%。虽然超过20家公司设定了2025年的阶段性减排目标,但实际进展参差不齐,其中bp、道达尔能源等欧洲油气企业已提前完成任务,而部分国家石油公司的排放量却不降反增。研究指出,区域因素和运营环境对减排成效影响显著,欧美企业整体表现优于其他地区企业
目标与成效存在落差
多家油气企业将2025年设为阶段性减排的关键节点。Rystad数据显示,部分油气企业表现超出预期,但达标油气企业仍属少数,约1/3的公司排放量不降反升。其中,bp2023年的绝对排放量减少了41%,远超其20%的目标;美国天然气生产商Expand能源也超出目标14%。但由于多个新项目的启动,bp2024年的排放与2023年相比增加了5%,增产与减排之间的矛盾仍然难以解决。
此外,区域差异同样明显。Equinor(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奥地利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等欧洲油气公司,2019年~2023年,绝对排放量下降了12%~25%。相比之下,部分亚洲油气公司同期排放量反而增长了5%~8%。
区域差异显著
区域分析显示,欧美油气企业在减排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这种优势源于3个因素。一是欧盟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等实施了全球最严格的碳排放交易体系,碳价长期维持在80美元/吨以上,显著提高了企业排放成本;二是这些地区环保组织活跃,通过股东提案等方式要求企业改善环保表现;三是欧美油气企业在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投入更大。
具体来看,道达尔能源通过系统性的电气化改造在尼日利亚的项目实现了零排放。2021年~2024年,道达尔能源累计投入了23亿欧元(约合193亿元人民币)用于海上平台电气化改造,使得相关设施的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5%。美国页岩油气企业则普遍采用先进的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将甲烷排放强度控制在0.2%以下,远低于油气行业平均水平。相比之下,受制于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和较低的社会压力,亚洲油气企业减排力度整体仍落后于欧美。
非洲和拉美地区则面临更大挑战。由于资金短缺和技术限制,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等油气企业仍普遍采用传统燃烧方式处理伴生气,年排放量维持在较高水平。非洲主要产油国的甲烷排放强度是欧美的3~5倍。分析师指出,这些地区需要更多国际技术支持与资金援助才能实现显著减排。
技术路径分化
在具体减排措施上,不同规模的油气企业选择各异。国际石油巨头倾向于采取综合方案,将减排与长期转型战略相结合。壳牌在二叠纪盆地投资20亿美元建设光伏储能系统为钻井设备供电,全面投产后每年可减排50万吨。bp则通过资产组合优化,2020年~2024年出售了价值180亿美元的高排放资产,降低了30%的排放量。
中型油气企业更专注于技术改造,追求小而精的减排方案。加拿大托玛琳石油公司将压缩机驱动方式由燃气改为电动,单台设备年减排8000吨。澳大利亚桑托斯公司采用数字孪生技术优化管道压力管理,减少了5%的能耗。这类改进虽然单个项目减排量不大,但累计效果显著。
此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应用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局限性。目前,全球70%的项目集中在北美和北欧,中东地区虽然潜力巨大,但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和成熟的商业模式,项目进展缓慢。技术应用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减排差距。
实现长期目标仍有差距
当前,部分油气企业已开始调整战略目标。意大利埃尼公司宣布将2030年的减排目标从40%上调至50%,并计划未来5年将生物燃料产能增加3倍。但也有油气企业选择维持原有战略。雪佛龙表示,将坚持能源安全优先,并在能源转型过程中保持灵活性。
长期来看,油气行业面临的根本挑战不容忽视。Rystad预计,若要实现《巴黎协定》的温控目标,油气行业需在2030年前再减排25%~30%。这意味着,当前进展仅为达标所需的1/3。而亚洲和非洲等能源需求增长地区如何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同时实现减排目标将成为最棘手的难题。
国际能源署(IEA)高级分析师表示,“运营端的减排已接近极限,下一步需要整个供应链的协同创新,包括与设备供应商、工程承包商乃至终端用户的深度合作,共同开发更清洁的能源解决方案”。Rystad油气可持续发展主管奥尔加·萨文科娃表示:“减排目标必须与油气企业的商业战略深度融合。能将低碳发展转化为竞争优势的企业将在未来的油气行业变革中占据有利位置。”(顾安)